更新时间:2024-01-04点击:436
亿欧金融消息,昨日信雅达公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2019年Q1信雅达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同比下降12.3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9.02万元,同比增加19.08%。
同时在重大事项中,信雅达披露由于其收购的控股子公司上海科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度业绩未达预期,信雅达一直催促刁建敏、王靖和上海科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科技匠信息的业绩承诺方)履行补偿义务,但业绩承诺方仍未履行其补偿义务。信雅达已经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业绩承诺方支付业绩补偿款、诉讼费等合计约2.66亿元,目前案件尚在杭州中院审理过程中。
据了解,2015年,信雅达以3.23亿元作价,通过对赌的形式收购上海科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75%股权。上海科匠公司是企业级移动应用开发商和移动战略服务提供商,拥有“蓝色互动”品牌和“微匠”平台,分别为大中型企业客户提供移动方案及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移动应用服务平台。
2015年度,科匠信息为工商银行浙江分行、平安银行、银联支付公司等众多金融业客户提供了移动战略咨询、定制开发及运营推广等服务。通过收购科匠信息,信雅达进入了移动金融领域。
作为业绩承诺方,刁建敏、王靖和科漾信息向信雅达保证,上海科匠公司于2015、2016、2017会计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200万元、4200万元、5000万,否则将向信雅达进行补偿。
收购完成后,上海科匠公司在2015、2016前两年如约实现业绩承诺,但201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5281.10万元,由于盈利低于预期,2017年信雅达对科匠信息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导致2017信雅达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降低2亿元。
2018年上海科匠公司经营继续亏损,亏损金额为6569.58万元。年报显示,根据资产评估状况,上海科匠公司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可收回金额为1340万元,低于账面价值,2018年造成的商誉减值损失6805.34万元,其中归属于信雅达应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5104.03万元。
事实上,除了企业级移动应用解决方案业务盈利不及预期外,信雅达的环保业务营业收入从2014年开始就不断下降。
2018年信雅达环保业务运营主体杭州天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环保业务收入1.08亿左右,同比下降近53%左右,净亏损2854.17万元,同比扩大47.59%。
财报显示,受煤电行业“超低排放”的快速推进及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天明环保主业所在的除尘器市场需求和订单减少,同时受钢材价格上涨影响,在手项目执行成本大幅增加,导致业绩急剧下滑。信雅达表示,2019年天明环保裁剪人员规模,停止承接新的工程类项目业务并尽快完成原有遗留项目的收尾工作。
信雅达是国内早期从事金融电子化建设的IT厂商之一,创始之初便推出“银行票据电子影像处理系统”,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逐步从电子化走向移动化、智能化,正在向更加核心和关键的“深水区”迈进,这对金融科技企业的场景融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信雅达3亿元收购上海科匠公司的大背景是互联网金融经过2013年的兴起,2014-2015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新的金融需求倒逼金融机构采用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进而催生了更换业务系统或采用新技术的需求。
收购上海科匠信息,信雅达曾表示,延伸了传统的金融IT服务的领域,将技术服务拓展到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帮助实现从金融IT提供商到向金融技术服务商的转型。
而在2018年年报中,信雅达对科匠信息经营亏损原因的解释是,“自2017年起,在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见顶、流量入口高度汇聚、流量红利逐渐耗尽、移动技术快速迭代的大背景下,移动应用开发市场的环境发生了不利变化。面向中小企业的移动端定制业务行业繁杂、客单价低、需求变化大、交付成本畸高,决定取消中小企业移动端定制业务,业务调整转向以大客户服务为主,聚焦金融(银行、证券)、汽车行业,将移动前端ITO业务作为主营业务加大投入,加大开拓金融行业新客户。”
很明显,此前科匠信息的移动战略咨询、定制开发及运营推广服务对金融机构来讲并没有核心优势,或者说这些技术只是关注于金融业务链条上某一环节的痛点,并不能帮助金融机构建立起全业务流程闭环、生态闭环的业务竞争能力,而根据信雅达对科匠信息的业务调整方向可以大胆推测,此前科匠信息并未与信雅达的传统金融IT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可见信雅达所谓的“从金融IT提供商到向金融技术服务商的转型”更像是一个幌子。
在金融的场景化、金融的互联网化等时代命题之下,通过场景获得金融业务发展日渐成为金融机构的共识。金融机构对技术服务的需求不仅仅是操作系统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还要可以服务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例如,获客、运营及风控。既要提高效率、改善体验,还要增加收入,甚至形成新的商业逻辑。
从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到数字化金融,金融IT服务商们应该俯下身来真正进行技术创新了,“新瓶装旧酒”迟早会被市场无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