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财经-致力打造专业、权威的股票网站!


旺旺财经

海润刘燕铭 海润创始人刘燕铭 | 一场情怀与资本的博弈

更新时间:2024-05-21点击:319

贺岁档电影《宠爱》票房突破6.6亿,制片人韩肯长舒了一口气。

从2010年进入海润影业工作,她参与了公司投资的大多数电影项目。花了很多心思,票房却差强人意。没有KPI的硬性数据考核,胸口反而像压了块石头,“想为老板赚钱”的这口气,一憋十年。

韩肯的老板,正是叱咤中国影视行业三十年的海润创始人刘燕铭。

你可能不晓得这个名字,却一定看过他出品的剧集。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开始,海润剧成了一块“金字招牌”。《永不瞑目》《重案六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一米阳光》《血色浪漫》《亮剑》《和平饭店》……奖拿到手软,钱赚得钵满。

拐点出现在海润与资本牵手那年。向来眼光精准的刘燕铭万万没料到,资本市场将从来不为钱发愁的海润,杀得丢盔卸甲。

此后长达十年,海润深陷浮沉之间,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在接受幕后独家专访之前,刘燕铭已多年鲜少发声,这也是他第一次公开讲述海润影视上市始末。在他的思维里,多说无益,没有不翻船的生意场,关键是解决问题的出口在哪里?

直到《宠爱》,让他看到了海润影业复苏的可能。

如果电影是一条分割线,刘燕铭的前半生一直很顺。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出版社做临时工,因为喜欢写作,投稿过程中结识了解放前《文汇报》的老编辑周沙尘。1983年,20岁的刘燕铭迎来人生第一个转机,当时中央顾问委员会的领导计划做一本老年杂志,刚好找到了周沙尘,这一老一小很快创办了《老人天地》。思维敏捷,脑筋灵活的刘燕铭,一路从记者、编辑、责任编辑破格提升为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因为这本杂志办得好,他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当面夸赞。

1986年,周沙尘退休,《老人天地》更换了新的总编辑。由于办刊理念不合,刘燕铭毅然辞职,进入北京电视台文艺部做制片人。那时,他参与了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十一晚会、中秋晚会等多台大型晚会的筹备,为了请到一线明星助阵,跑外拉赞助成了家常便饭,也因此结识了大量的客户和广告从业人员。1989年,手握一把好资源的刘燕铭离开了北京电视台,注册了一家自己命名的广告公司——海润国际广告有限公司,也由此开启了三十年的商海沉浮。

当时海润广告最早是以代理为主,后来介入制作。扬子电器、燕舞收录机、百年润发、重庆奥妮都是海润一手打造的经典案例,奥妮最辉煌的时候,因广告掀起的购买狂潮,让这家产值两三千万的小企业一年的销售收入达到10个亿。可是,中国广告业不像外国按抽成比例结算,只能拿固定代理费。刘燕铭举例,他代理哈药集团的广告,销售额达到5个亿,代理费只有500万,减掉各种花销,纯利润更少。

他意识到,海润广告做得再好,收入最多达到10%,这个行业的利润太薄了。1993年,《宰相刘罗锅》开拍,刘燕铭及其合伙

人参与了这个项目,随着这部剧的热播,这笔投资也翻了一番儿。百分之百的回报率,电视剧投资让他看到了一条海润未来的生存之路。

很快,刘燕铭在海润广告公司里面成立了海润影视制作中心,接连制作了《警察本色》《粉末奇冤》,都卖出了高于投资额一倍的价钱。等到第三部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开拍,刘燕铭和作家海岩正式携手,一批海岩剧火爆荧屏。海岩成就了海润,海润也拔高了海岩。

从《永不瞑目》开始,海岩剧捧红了大量影视明星。当时,刘燕铭投资眼光准,却并不懂得签约演员,公司一直是粗放式管理。陆毅火了之后,海润原本想与他再次合作,可是陆毅还是那个陆毅,片酬已不是当年的片酬。吃一堑长一智,等到海润投拍《玉观音》时,随即成立了海润影视经纪公司,签约了孙俪等一大批“岩女郎”、“岩男郎”。

《永不瞑目》

海润进入电视剧市场时,外部环境相对单纯,观众可选择余地有限。等到2002年,随着海岩剧“公安+爱情”的固定模式席卷荧屏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以及韩剧引进、其他类型片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海岩剧影响力明显削弱。2003年底,海岩终止了和刘燕铭合作,转签“世纪英雄电影公司”。

海岩出走,海润转型。双重压力之下,刘燕铭瞄准了军事题材的风口,《亮剑》一出,艳惊四座。那一年,全国20多个省军区都托人找到他,要拍自己的《亮剑》。片约纷至沓来,刘燕铭一宿无眠,他不是激动,而是担忧,《亮剑》就像是行业的天花板,未来的海润拿什么突破?

《亮剑》

刘燕铭绝非杞人忧天,海润的弊端逐渐显露。内容制作是海润的优势,不善宣传炒作却是短板,当其他影视公司铺天盖地搞宣传时,海润的很多戏无声无息,这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打法与时代脱节,自然很吃亏。2009年,《北风那个吹》《潜伏》等一批精品剧涌现,海润的压力更大了。

投资电视剧近20年,曾有人给海润算过一笔账,这家出品5000集剧集的公司只有两部电视剧赔钱,每部戏的盈利率保证在50%以上。刑侦剧《重案六组》一、二部在全国播2700多次,战争剧《亮剑》5年时间在电视台重播3000多次。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第二天,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上市。这一年,华谊总资产增长率为208%,净资产增长率则高达498%。

一时间,因华谊上市联动起来的IPO热潮蔓延在京城各大公司,海润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当时,刘燕铭对资本、上市并不感兴趣,毕竟海润资金很充沛,拍戏从来没有为了钱发愁。然而,时代浪潮裹挟之下,有些事容不得细想已深陷其中。资本潮水奔涌而来,手握大把影视创作、制作人才的海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挖墙角危机”,刘燕铭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唏嘘,“那些融到了钱的公司为了挖人、抢项目,工资翻了好几倍的给,媒介总监海润给两万,人家给五万,这不符合市场规律啊!谁又能经得起诱惑?因为没有签合约,一位专门给海润写策划案的项目总监,带着项目一起被挖走。”一两个月的时间,海润折损了一批良将,压力徒增。

资本的介入,很多老牌影视公司乱了手脚,海润也不例外。一边是刘燕铭寻求融资,一边是资本抢着要投他,双方一拍即合,海润与软银国际、AIG保险两家公司签了框架协议。就在对方准备来海润做尽职调查的前一周,刘燕铭接到了华谊总裁王中军的电话,约他去昆仑饭店喝茶聊天。看似闲聊,实则敲醒了蒙在鼓里的刘燕铭。

王中军开门见山地告诉刘燕铭,海润融资融错了!投资海润的两家公司都是外资,外资意味着在中国不能上市。刘燕铭回到公司,第一时间找执行总裁核实,“他说对方从来没说过上不了市。当时,我们两个都是糊涂蛋!”海润融资时,一直是财务总监对接财务事宜,刘燕铭根本不懂还有一个董秘起着关键作用,公司从来没有董秘这个岗位设置。

融资变成了烫手山芋,刘燕铭想能不能解除合约,暂停一下。结果,两家公司负责人第二天就飞到了北京,大谈香港上市的好处:第一,没有锁定期,随时交易;第二,在香港上市,税率低得多;第三,随时增发,内地增发要证监会批,香港增发董事会批,虽然市值低,但没有一个老板能把钱都套干净的。为了表达诚意,尽职调查的人还没到,5000万美金已经打进了海润的账户。刘燕铭知道,此事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上了资本这条船,海润却偏离了最初的航向。资本不讲情面,只求回报,白纸黑字年年递增的业绩考核条款,让一向重视内容创作的海润不得不违背初心。对赌的刀架在脖子上,导致很多剧本质量都不能保证,50集的一部剧,剧本写到15集就盲目开机。不止海润一家,大多数影视公司都默许了这样的生产流程。

影视行业进入了一个怪圈。为了对赌生存,不断加量加量加量,盲目拍完的作品却根本经不起市场检验,造成了更大的陷阱。赌来赌去才发现,越赌,输的越多。

刘燕铭想跳出这个漩涡,开辟电影市场。董事会上,两家融资公司明确表态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海润靠电视剧起家,电影经验单薄,赔钱的话谁来承担责任?无奈之下,刘燕铭做了一个妥协——如果香港联交所审核完成海润影视申请上市的材料,他就辞去海润影视法人代表、总裁等职务,带着团队组建海润电影公司。

2010年2月11日,刘燕铭创办的北京海润影业有限公司成立。很多人不知道,为了区分海润影视和海润影业的业务范围,两家公司签了一份协议,海润影视只能拍电视剧,海润影业只能拍电影。这让两家海润都错失了影视套拍的风口。

带着雄心壮志征战电影市场,海润影业并未掀起波澜。

2010年,海润影业一鼓作气签约香港导演杜琪峯,并计划一年拍摄三部电影试水。首部电影《巴黎宝贝》邀请人气明星邓超,国外明星辅助,耗巨资在国外取景,但上映后的票房只有2200万,豆瓣评分5.6分;第二部电影《与妻书》邀请许晴、佟大为主演,但票房只有25.33万,豆瓣评分5.2,皆是票房口碑双输。

其中,海润影业最为重视的《毒战》,由拍摄到上映时间跨度长达3年,2013年4月上映收获1.5亿票房,除却成本后,收益还不及海润影视出品的一部电视剧赚得多。

《毒战》

从这几部电影的题材和主创阵容来看,放到时下的电影市场,票房都不止这点收益。刘燕铭也在反思,错在哪里?

他在公司董事会上总结道,自己太喜欢感情用事,追求情怀、忽略市场。

刘燕铭拍电视剧出身,挑本子的第一原则是打动自己,他那一代人的理论是打动不了自己,何来打动别人?这套做法放到电影市场行不通,电影想票房叫座,最重要的是了解观众的喜好。

投资电影《华丽上班族》时,刘燕铭对这个项目也曾犹豫过,但当时海润和银河映像关系好,绑的非常紧。一向重情义的刘燕铭觉得,应该支持朋友,做一些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新东西。此后,海润投资的《喊·山》《相爱相亲》都是偏文艺的片子,也是刘燕铭从培养新人导演或情怀角度出发做出的决定。

与华谊相比,海润踏足电影市场晚了十年;与博纳相比,海润没有自己的发行队伍,构不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先天不足,造成海润影业节节败退,投资的20多部电影,赚钱的不过两三部。

身边人劝刘燕铭,先解决吃饭问题,再解决情怀问题。他直接表态,“为了不影响公司收益,大家认为不能火的电影,我自己掏钱拍。”他总觉得,好东西有必要留下来,即便是赔钱的。

他的情怀也感染着身边人。电影《宠爱》前期开发了数年继而辗转到海润手上,在国内宠物题材以及分段式电影不被业内看好的前提下,导演杨子和制片人韩肯依然没有放弃。

《宠爱》

海润重金找来好莱坞动物团队助阵,甚至配合剧情养了3只小猪。他们邀请徐峥做影片监制,电影未开拍已定档,宣传团队策划期间已介入,按照详细的时间表推进拍摄计划,明星要配合动物演员的档期挑选,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做到同步上映……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前行,不仅让《宠爱》收获超过6亿的票房成绩,成为2020年贺岁档的一匹黑马,也让海润影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

从资本爆发到影视寒冬,刘燕铭和海润一直身处其中。他见过资本市场最活跃的几年,热钱像下饺子一样往锅里蹦;也目睹了当下那么多同行破产,上市公司跌破了发行价的惨烈。商海沉浮,有过遗憾,但从未后悔,他庆幸身边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度过那些人生的高峰和低谷。

采访结束的时候,一缕北京冬日的暖阳照进屋子,刘燕铭望向窗外会心一笑,他转过头说:“行业艰难,我们总要走下去!”

本文《海润刘燕铭 海润创始人刘燕铭 | 一场情怀与资本的博弈》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发地址:https://cj.sz333hao.com/page/36006

7x24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