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1点击:691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3月份汽车销量情况。
数据显示,2020年3月汽车产销均超过140万辆,分别达到142.2万辆和143.0万辆,环比增长400%和360%,同比仍下降44.5%和43.%。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表现较好,产销分别完成5.0万辆和5.3万辆,环比增长380%和300%,同比下降56.9%和53.3%。
众所周知,新能源市场自去年6月补贴退坡开始,便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月份直接降到冰点,只有区区1.5万辆。
在新能源寒冬与疫情的双重重压之下,新能源车企苦不堪言。
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延期复工,打乱了车企正常的量产上市节奏,很多车企的新产品都未能按时上市。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特别是造车新势力,缺乏盈利能力,企业的运转依赖于融资,来自于资金链的压力让它们雪上加霜,多家造车新势力被曝拖欠员工工资。
如今,随着疫情得以控制,各新能源车企复工复产,新能源市场也开始复苏,3月销量的回暖,对新能源车企也是莫大的鼓舞。
此外,在4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按程序出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相关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推测接下来的新能源市场或将重新焕发生机。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汽车消费并非是消失了,而是被疫情抑制有所延后,如今随着疫情得以控制,汽车消费自然得以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也让消费者意识到私家车的重要性,这从复工后地铁、公交的空旷便可见一斑,很多上班族更愿意打车,以减少与人群的接触。
自开年以后,各地市推出的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刚好满足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回升。
比如说限购限行城市增加新能源牌照,对于有着购车需求的消费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再就是针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直接给予补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压力,同样刺激了消费。
另外,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对新能源车企来说是很大的利好。
征求意见稿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工信部删除了此前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二是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三是删除了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删除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能够更好的激发企业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也意味着很多造车新势力,可以借现有开放的新能源平台来开展造车,对于解决当下汽车市场产能过剩也大有裨益。
延长企业两年过渡期为那些产品正在筹措中的新能源车企,提供了更长的缓冲期。受疫情影响,很多新能源车企的上市交付计划被打乱,如今两年的过渡期,能够让它们更平稳的渡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至于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则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市场的准入门槛,让很多造车新势力能够尽快量产,加快品牌的生产进度,并且有效的对产品品质进行监管,推出让市场满意的新能源产品。
对新能源准入政策的调整,体现了政府部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度关注,对新能源车企的培育。
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同样增添了新能源车企与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补贴政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止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随着新能源市场逐渐稳定成熟,补贴政策也在逐渐退坡,功成身退,新能源市场由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
但是从补贴退坡导致的新能源寒冬来看,此时也许并不是补贴政策退坡的恰当时机,再加上新冠状肺炎疫情对新能源市场造成的冲击,新能源车企哀鸿遍野,也许市场仍然需要补贴政策的引导与提振。
需要强调的是,对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的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概念,也反映出国家对新能源市场坚定不移的支持。
数据显示,今年全年对充电桩行业的投资将达到100亿元左右,新增公共桩20万个左右,新增私人桩大概能超过40万个,公共充电站达到4.8万个。
更加完善的充电桩建设,有利于改变车多桩少的局面,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更多的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如果城镇地区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得以完善,消费者用车更加方便,也许会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城镇地区的扩张。
总的来说,国家通过一系列举措,刺激新能源市场的消费,提振销量;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疫情对新能源车企的影响,增强它们对新能源市场的信心。
相信随着消费者需求得以释放,各项促消费政策逐渐落地,新能源市场的销量将会快速提升。
眼下,3月的新能源市场已经开始回暖,我们有理由对新能源市场的未来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