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2点击:503
周末版
上周的周末版,我们讲了中国的茶从汉朝就开始有了出口,不过那个时候主要是印度、土耳其。那茶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呢?记得应该是明朝嘉靖年间,大约在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赖麦锡的《航海记集成》中提到了中国的茶:“在中国,所到之处都在饮茶”,这是欧洲最早的有关茶的文献记载。接着就是1559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拉莫什沃撰写《游记丛书》中也提到了中国茶叶:“契丹国(即中国)复有树一种,各种之人皆用其叶,树名契丹茶”。赖麦锡和拉莫什沃都在书中重点介绍了茶叶治疗各种病症的药用价值。
在茶叶的传播过程中,传教士是一直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569年,即马可 ·波罗来华三百年后的明隆庆年间,欧洲第一部专门论述中国、介绍中国的书籍《广州记述》,在葡萄牙的历史古城爱娃拉(Evora)出版,爱娃拉建于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这部专著的作者是葡萄牙多明教会的传教士克鲁兹(GaspardaCruz),他在书中讲述“中国人使用一种称之为茶(Cha)的热水。”克鲁兹应是第一个将 “cha”音带入欧洲的欧洲人。至今葡萄牙人仍把这种饮料称之为 “Cha”,是否克鲁兹开风气之先河。但该书发行时正值瘟疫流行之际, 而本书又是用葡萄牙文而不是欧洲其它较为流行的语言写成,因此发行不怎么不广泛。
中国茶园
半个世纪之后,欧洲人仍把中国的茶视为奇特风俗介绍给欧人。16世纪末,深度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于1610年转运至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国茶终于装入锡皮或铅皮夹层的大木箱,远涉重洋到了欧洲大陆。这成为西方人来东方运载茶叶的开始,从此,中国茶开始占领欧洲人的食谱。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一开始,茶叶是作为药物放在药店里出售的,主要用来治疗痛风、积食等富贵病。欧洲的学者、医生、教士就饮茶是否有益这个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在1625-1657年的32年,整个荷兰还掀起了一场“饮茶大辩论”。最后,因为法国的大主教玛萨琳(CardimalMazarin)用茶治愈了痛风病, 对茶叶的疗效背书后,最终促使了这场辩论的结束。
由于这个时期的航海业的大发展,荷兰和英国商人将大量的中国茶叶运到欧洲,中国饮茶习俗在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等都有传播,但最青睐中国茶的是荷兰和英国。茶也成为上流社会世贸的奢侈品,因此其价格极为昂贵,而且专供药房销售。到了17世纪70-80年代,茶才开始在食品店销售,饮茶成为荷兰全国的时尚,茶室也是应运而生,兴起了早茶、午茶、晚茶,并融入中国以茶待客的礼仪,迎客、入座、敬茶、品茶、寒暄、辞别等步骤都很讲究。
18世纪的英国人一天只吃早点和晚餐,贵族一般要在晚上8点后才用晚膳。19世纪,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夫人安妮,常常到下午四五点钟,命女仆备一壶茶、几片烤面包和奶油、黄油送到她房间去,吃得甚是惬意。渐渐地,公爵夫人在每天下午四点广邀三五知己,一同品啜以上等瓷质餐具盛装的香纯好茶,配以精致的三明治和小蛋糕,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这样的“下午茶”也开启了英国上流社会一种崭新的社交方式,一时之间在当时的贵族社交圈内成为风尚,而逐渐普及到平民阶层。在下午茶的推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她认为下午茶是一种很好的缓解压力和体味人生的形式,并身体力行、激励提倡。直至今天,这已俨然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也就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我们这里不得不说说欧洲的茶叶为啥这么贵?自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贸易,就开始实行价格垄断,茶价奇高。其实中国买到欧洲的茶叶价格也算公道,但政府课以重税,商家再随意加价,把茶叶变成一种非常昂贵的饮品。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每磅茶叶售价3先令4便士,而伦敦则高达2英镑18先令4便士。
中国茶叶因为运费昂贵,加上英政府对这种“东方洋玩意”课以重税,最高时竟达逐19%,因此能享用得起茶叶的只有那些富贵阶层。既然茶叶如斯金贵,喝茶便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用中国茶招待宾客,成为夸耀富裕的最佳形态。 当时,英国名媛淑女们腰间都藏有一把镀金嵌玉的小钥匙,用来开启特制的茶叶箱,即使是泡茶也由女主人切身主持,怕的是佣人会顺手牵羊偷茶叶。
到了18世纪下半叶,英政府终于将茶叶税从190%降到12.5%,此后英国茶叶正式进口量激增,饮茶人口和国家收入也大大增加。于是中国茶叶从17世纪初上流社会的奢享,在18世纪中期变成几乎所有英国家庭早餐的平民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