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1点击:621
#美欲全面争取国际组织领导权# 美国是改变策略了还是在做最后一次的尝试?
最近一段时间,确切的说,是从现在到明年上半年的一段时间里,有多个国际组织将换届,需要更换领导人。为此,法国《回声报》9月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为争夺国际组织领导权耍手腕》的文章。文章认为,美国正欲借助经合,WTO等国际组织“重新洗牌”的机会全面出击,夺取这些国际组织的领导权,以达到重新控制这些重要国际组织的目的。
法国《回声报》的这篇文章披露,今后一段时间里,将决定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的继任者,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将遴选下一任行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将换人,泛美开发银行新任行长将确定等。对于这些国际组织的重新洗牌,美国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人选。比如,特朗普将提名白宫副幕僚长克里斯托弗·里德尔出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支持具有尼日利亚和美国“双重国籍”的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掌舵WTO。
特朗普上台后,连续“撕毁”了《巴黎气候协定》,《伊朗核协议》等多个国际协议。退出了“人权理事会”,“教科文组织”,世卫组织等多个联合国机构及国际组织,大有推翻现有秩序而“重新来过”的趋势。然而,美国这次却又全面出击争夺国际组织的领导权,很是耐人寻味。这种迹象表明,美国似乎已经在改变策略,由原来的“退群要挟”模式转变为力争夺取这些国际组织领导权,从而重新控制这些重要国际组织。美国的这种“策略改变”,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在退出世界卫生组织问题上的“刺激”。
由于甩锅的需要,美国退出了世界卫生组织。然而,在未建立新的符合美国要求的新的卫生体系之前,美国仍然试图主导世界卫生组织的改革。可是,现实却“打脸”了美国。因为,美国人发现,在退出WHO后,它的话已经没人听了。在受到这种刺激后,美国人意识到:在没有绝对把握前,不能轻易“退群”。怎么办?既然退群不可取,那就转而争夺领导权。这也许就是美国这段时间不再提退群的内在原因。
我们知道,美国曾是联合国创建的主要推手。也是现在正在运行的许多国际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维护者,自然也是主要出资者和受益者。比如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美国的出资比例为20.5%,日本为9.4%,德国为7.2%。显然,作为第一大股东的美国,自然不会轻易放弃领导权。因为,如果WTO运转不灵的话,经合组织还具有“平衡贸易”的特殊功能。过去,由于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密切,在诸如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人选问题上,基于拉拢欧盟的需要,美国有时能够接受欧洲国家提名的人选。甚至于,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国际合作的需要,以及展示美国的形象,美国能够接受和允许欧美以外国家提出的人选。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人发现,它已经越来越无法控制这些机构了!于是,急功近利的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采取了急躁冒进的方式,即以“退群”相威胁。然而,效果却极为不理想。所以,美国现在又改弦易辙了,那就是重新争夺国际组织,特别是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国际组织领导权。
从这次全面出击争夺国际组织领导权的行为来看,美国人现在连欧洲国家也不信任了,因为,欧洲国家提名的领导人往往更注重“平衡”。也就是说,在这些与经济和金融高度契合的国际组织运作中,欧洲人担任领导人或欧洲提名的领导人并不是全然听从美国人的摆布,而是在中美之间选择了“平衡”。而美国人认为,这无异于是倒向了中国。这显然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说,美国这次全面出击争夺国际经济及金融领域国际组织领导权的行为,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试图遏制中国在这些国际组织中日益扩大的影响力。
法国与德国等重量级欧洲国家自然也不愿放弃与美国竞争,不愿任由美国摆布。所以,对于接下来一些国际组织的换届也提出了自己的人选。比如,德国提名意大利人皮耶尔·卡洛·怕多安出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法国提名自己的财政总署署长奥迪勒·雷诺·巴索出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瑞典提名欧盟贸易委员塞西莉亚·马尔姆斯竞争WTO总干事一职。
显而易见,在需要重新洗牌的这些国际组织中,美国与欧洲“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各自人选,激烈博弈自然难免。如果是在过去,美国全力争夺的情况下自然占优。然而,现在的美国已经越来越孤立,如果日本及其他一些“小股东”转向的话,美国也并无优势可言。所以,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美国基本如愿,那样的话,美国可能就会“少折腾”。二是美国惨败。如果出现这种极端情况的话,美国会善罢甘休吗?如果美国不善罢甘休的话,会不会索性“拆散”这些国际组织呢?这是个需要思考和需要警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