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5点击:909
厂长的话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雪松顶风接盘“爆雷王”中江信托后,看似诚惶诚恐,其实却是志得意满,在特色金融的新世界玩得风生水起。然而天时有变,如今金控集团被控,供应链金融又雷,前阵子还又传来了自融资金买烂尾楼的天雷。。。雪松这步精心筹谋的好棋,是否就此急转直下,从拯救者沦为将来的暗雷呢?
35亿地产项目自融?
对79亿负责到底,救万千“雷民“于水火。。。雪松今年的登台亮相,可是踏着七彩祥云。
然而,阳光之下,必有阴影。随着雪松一改低调作态,且愈发招摇,其所受到的“监督压力”也与日俱增。尤其挖掘属性冲突,让白衣骑士蒙羞,更是当下媒体极为擅长,也最为热衷的乐事。
就在前不久,有媒体爆出雪松信托“35亿天雷”的重磅消息。
厂长看了下,发现这个所谓的天雷有点“哗众取宠”,但雪松此举,也的确犯了信托江湖的行业大忌。
事情是这样的。根据相关爆料,在雪松试水的第一批信托产品里,有一只名为“鑫坤5号-粤港澳大湾区股权投资”的集合信托计划。
从推介资料上的说明可见,该产品总募资35亿,存续期2年半。其中有34.4亿用于项目开发建设及投资,还有6000万用于受让项目公司30%的股权。
而这个所谓的开发项目,就是中山市“兰溪谷”的三个待开发地块。其总占地为15.57万平米,有住宅用地及商业用地,总的评估价值为34.47亿。
由此可见,这个所谓的“大湾区股权投资”产品,其本质就是一只更“接地气”的地产股权信托。。。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楼盘还给自己取个极其不合适的名字——“雪松君华-天汇”。
要知道,这个“雪松君华”可正是雪松集团的前身,其发家崛起的老招牌。
而从天眼查的公开信息来看,这个项目的开发商为中山市汇德丰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实控人是符海燕。它与雪松的股权牵扯并不多,除了此次信托带来的30%的股权,还有就是去年年底1.2亿的股权出质,但现在已经失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中山汇德的“风评”并不好,早在10年时该项目(兰溪谷)就因欠薪欠资“烂尾”,公司还被列为“老赖”。。。而对于这么一家资质不佳的房企,雪松信托的“开山之作”居然会授信于它,确实有些不合常理。
除了此间疑点,雪松近来的资金链也承压明显。除了“替人还债”的80亿债务压顶,其自身业务供应链金融,多多少少也会受到承兴巨雷的影响——难道地主家里真没余粮了?需要靠自融来缓和一二?
资金压力?不存在的
当然,无论是自融还是资金链压力,这都是些比较浅层的简单猜测,厂长并无太多实证。
而就在“事发”后不久,雪松掌门张劲接受了相关采访,并对网上的诸多言论进行了官方回应。
张劲表示,这个“兰溪谷”项目确实和雪松君华相关,但项目实际已于去年被转让。而之所以仍然套用雪松君华的大名,是因为受让者想借用雪松的品牌效应来招揽募资,故此一直延续下来。
总而言之,楼盘叫着我的名字,但楼盘却不是我的。。。用掌门张劲的话来讲,就是“产品解释不够清晰,充分的信息披露做的还不够”。
相比这点,雪松对中江信托的“身后事”倒是处置得极为上心。
根据张劲透露,雪松方面成立了风险处置小组,加大了催收力度,且收效不菲。中江的几个“老油条”金龙80号、金马499号、金马382号、金马508号都已收回了项目逾期的本金,总体来看,雪松已与90%的中江信托投资者签署好了协议,并先行解决了欠息问题。
对于总量80亿的兜底承诺,张总也是成竹在胸,信誓旦旦地表示雪松已将不良处置算入收购预算中,且80亿的总体数额并没有超出他的预期。
乍看之下,一个良心老板的形象扑面而来。。。但仔细一想,表面从容的背后也是疑点重重。
要知道,拆弹部队、白衣骑士这样的义举,是要背负着极大的成本代价的——尤其是在“似水雷年”的当下岁月,其成本之高更远非昔日可比。
而在雪松接盘中江之前,他还刚刚增资入股了被辉山乳业拖下水的“大金所”(大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更是花钱“牵头解决掉了大金所已暴露出来的所有风险”。
除此之外,雪松在资本市场里还折腾掉了不少钱。
首当其冲的,便是两起上市公司的收购大案。16年年底,它先是48亿直接拿下齐翔腾达;到了来年,它又借由旗下的雪松文旅,以42亿的对价换得希努尔62.51%的股权。
厂长这里提醒大家一点,上述案例只是雪松烧钱最大的几个项目,其实诸如此类的股权收购与权力转让还有不少。可以说,一改往日低调的雪松,早就开始了“买买买”的扩张动作。。。可对于这么一个手脚大方、负债不高的民企来讲,它多路并举的资本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不一样”的金控集团
说到钱这件事,无非两种正规途径,要么是凭本事赚来的,要么是凭本事借来的。
以两家上市公司的要约收购为例,雪松方面称收购资金均为“自有资金”,而且是雪松旗下君华集团的无息借款。
但很有意思的是,雪松前脚用自有资金完成收购,后脚就把来之不易的股权全数质押。除此之外,雪松也有自己的输血袋“雪松金融”,其业务从常见的财富管理、基金管理到极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不但拥有财富平台(润邦财富)和私募基金(利凯基金),也还曾是某些银行(比如广州银行)的大股东。
可见在金融这块新地上,雪松虽然姗姗来迟,但却能灵活掌握住“杠杆”的核心思想,将相关的财技耍得有模有样。
而作为世界500强,“广州第一民企”自然有着许多档次非凡的“朋友”。
早在17年时,中信银行就给雪松开出过500亿的授信额度;而到了今年六月,宇宙行加入了雪松的高级朋友圈,为其大开200亿的金融服务支持额度。
这么说吧,虽然多次承诺不金控、不自融,但在雪松的资本布局里,却依稀可见那些金融大鳄的影子。
当然,有一说一,尽管吃相不佳,但雪松和大多数的金控集团,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厂长之前曾经提到过,企业发展成金控集团,多半是为了给它的杠杆融资大开方便之门,从而“脱实向虚”,一本万利。
而雪松虽然财技了得,虚招不断,但它的资本扩张路径,却有着非常清晰的实业脉络。
在今年7月新鲜出炉的世界500强名单里,去年异军突起的雪松集团不但成功“连任”,还蹿升60名来到301位,连续第二年荣登广州第一民企的宝座。
而据公开数据显示,雪松实业2018年实现营收2140亿元,同比增长49.7%;其中大宗供应链业务贡献最大,年收入近2000亿,同比增长超过50%,但毛利率却只有可怜的0.77%。
说到底,作为雪松的当下主业,供应链业务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数,它对规模效益的要求就比较高。而要将产业做大,就必须要借助金融的支撑。
从这点来看,无论是中江信托、大金所,还是之前的开源证券、欧浦智网,这些表面上的救火、扩张,其实都是目标明确的有的放矢,它们从各自角度出发,将矿产资源、仓储物流、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一网打尽,从而实现其中国嘉能可(世界大宗巨头)的终极野心。
当然了,关于供应链金融,近期市场里还出现了一些非常不愉快的事情。
从承兴国际的34亿,到闽兴药业的22亿,供应链金融黑洞频现,也给专营此道的雪松蒙上一块阴影。
但就如张劲所说的那样,“目前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做得并不好,不是真正的供应链金融”,我们不能把供应链骗局和供应链金融混为一谈,不能因为市场的一些败类就搞彻底否定,从而拒绝未来的蓝海。
但话又说回来,无论是怎样的融资模式,授信风险的问题始终存在,哪怕为你背书的,是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厂长希望雪松坚持本心,不要在资本扩张的路上迷失初衷,从一个拯救者沦为下一个施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