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5点击:840
完美收官!
截至5月5日,2018年上市公司年报发布已经收尾。沪深两市已有362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年报。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扎实经营,总体业绩延续增长态势,成绩来之不易。同时,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2018年,沪市公司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变化,提质增效,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3.50万亿元,同比增长11%,占同期GDP比重约30%;共实现净利润2.80万亿元,同比增4%。在总体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已经较大的基础上,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总体上看,沪市公司以占全国注册企业不到万分之一的数量,实现全国GDP约三分之一的营收,充分展现了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
同时,具有市场代表性的各项蓝筹股指数公司表现也依然稳健。代表大型龙头企业的上证50、上证180经营增长高于沪市平均水平,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32万亿元和23.66万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2%;分别实现净利润2.01万亿元和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和7%,发挥了经济排头兵的作用。
深市2159家上市公司中的2156家披露了2018年年报或年报数据,其中主板公司472家,中小板公司929家,创业板公司755家。自2018年初以来,中小板、创业板分别新增上市公司28家、45家。
深市公司营收延续增长,运营状况平稳;头部公司业绩表现良好,引领高质量发展;传统行业公司业绩持续向好,上游行业表现亮眼;现金流状况稳定,固定资产投资改善;海外业务保持稳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并购重组延续理性回归态势,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创新驱动日益增强;现金分红平稳增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总的来看,深市三个板块服务实体经济的层次化特征明显:主板蓝筹和国企平稳增长,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卓有成效;中小板细分龙头示范作用明显,营收保持稳步增长;创业板整体业绩承压,但发展动能强劲。2018年,深市主板净利润排名前10的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1680.85亿元,同比增长19.45%,贡献了主板近五成的净利润。其中,万科、格力电器、平安银行、美的集团、招商蛇口、五粮液、华侨城等7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00亿元。
深市净利润整体下滑,但盈利面基本保持稳定。2018年深市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5834.83亿元,同比下降22.88%,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下降4.37%、31.74%和65.6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合计为4374.69亿元,同比下降28.61%。在盈利面方面,深市85.48%的公司实现盈利,54.68%的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798家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20%,占比37.01%。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资产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较大。2018年深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3592.86亿元,同比上升72.26%,对深市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为38.11%。其中,商誉减值1278亿元,同比上升近4倍;坏账损失977.08亿元,同比上升58.22%;存货跌价损失546.86亿元,同比上升93.24%。少数因资产减值而导致巨额亏损的公司,对整体业绩影响较大。
不过,两市公司发展仍存在一些结构性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这些也不容忽视。
例如,沪市方面:
少数公司主业常年不振。少数公司存在经营陷入困局、造血功能丧失、治理不够规范等风险与问题。据统计,2018年,97家公司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143家公司出现亏损,占公司总数约10%。亏损公司占沪市整体比例不高,其中不少公司出现大幅商誉减值或其他类别资产减值,其前期资产高估值交易的风险因素逐步释放。值得关注的是,也有部分公司因经营不善而面临退市风险。统计显示,2018年度,30家公司触及退市情形,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1家公司将暂停上市;2家将终止上市。这些退市风险公司中,部分公司改善主业的动力不足,经营脱实向虚,沦为市场所诟病的“壳公司”。对于此类公司应继续从严监管,及时出清。也有部分公司受行业周期影响,主业不振,但积极寻求突围改善经营,需加大对其的正面引导和精准扶持,支持企业提升经营能力。
部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经济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但同时也有部分民营企业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2018年,沪市民企业绩出现明显两级分化,由此也导致其整体表现不佳。据统计,沪市民企共实现营业收入5.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净利润3051亿元,同比下滑10%。从实现盈利的民企看,共实现净利润3890亿元,同比增长15%,远高于沪市整体水平,体现多数民企较强的经营活力与韧性。从业绩亏损的民企看,共有86家出现亏损,其中净亏损30亿以上的公司有10余家,多数为风险警示类公司。这些亏损公司中,有些在经营方面未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有些在治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的短期行为,有些控股股东质押风险高企,对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市场概念炒作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部分市场参与主体仍然热衷于概念炒作,有些公司市场估值大幅偏离其基本面,对市场正常的估值结构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建设良性的市场生态秩序。统计显示,沪市有些壳公司或者准壳公司员工人数不足百人,营业收入不足3000万元,长期扣非为负,但其估值并不低于市场同类行业企业,甚至屡有热点概念推波助澜。与此对照,也有一批公司专注主业,员工人数、营业收入、经营利润常年保持稳定,其市场估值反而往往不如个别概念炒作公司。此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正常估值秩序,也不利于促进资源配置优胜劣汰,不利于鼓励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对此,需要坚持对概念炒作从严监管,引导市场关注并聚焦于专注主业的公司,引导推动上市公司提升经营质量。
部分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升。年报包含了行业发展、市场竞争格局、公司核心资源、业务模式、财务报表等关键信息,是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渠道。但是实践中发现,部分公司的信息披露过于简略、笼统,决策有效性不足。例如,有公司仅对宏观环境、行业发展进行简单描述,内容较为宽泛和空洞,未能进一步说明对公司自身经营的影响,甚至存在与公司现有业务相关性不大的问题;又如,有公司仅罗列财务数据,对重大的财务数据变化,未能结合经营模式、市场环境、客户情况等作深入的解释说明,内容空泛,让投资者无法追寻变化的原因;再如,有公司业务模式、竞争优劣势等信息阐述不清,针对性不足,并且在业务已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相关表述却未更新。对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再如,深市方面: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引导创新资源合理聚集和流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加快这一艰难蜕变过程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2.2%,明显低于美日韩等国家;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虽然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但每家公司的投入仍然略显分散和不足,研发支出的中位数仅为5300万元。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这些分散的创新要素合理聚集和流动,集中力量突破科技瓶颈,引导优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在创新主体方面,深市需要进一步打造一批能够引领行业和产业发展、引导科技创新方向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必将产生于具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特征的群体之中。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加大对“四新”企业的支持,通过增量改革和存量优化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商誉减值风险逐步释放但仍需持续关注。深市商誉规模随着并购重组的活跃而迅速攀升,2018年并购重组业绩承诺集中到期,部分公司为避免商誉减值影响未来业绩而选择一次性出清风险。2018年深市公司共计提1278亿元商誉减值,虽然对当期业绩带来较大冲击,但减值风险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随着并购重组的理性回归,预计商誉对净利润的影响将有所下降,但部分公司仍面临一定的减值压力。
此外,少数公司存在较大的退市风险。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的基础性制度。为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市场生态,近年来上市公司退市逐渐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2018年报数据显示,深市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有4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8家;4家公司已连续3年亏损,29家公司的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3家公司无法按时披露年报。少数公司存在较大的退市风险。
新闻深一度:遏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再度发生
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及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严格依法依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信息披露不仅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状况的报表化呈现,更是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的重要依据之一。一旦出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无法按期披露、环保信息披露不达标、信息披露中语焉不详、业绩注水、信披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会影响资本市场健康持续稳定,给投资者决策带来方向性误导;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滋生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由此来看,应从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三方面多措并举遏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再度发生。
上市公司是发布信息披露内容的第一责任人,应负有“把关人”的职责。一方面,信息披露内容要语言浅白、简明易懂,尽可能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公文用语,不要过度依赖释义;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其信息披露质量直接关乎证券市场信心与投资价值。要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上市公司监管原则,不触碰监管红线,不挑战法律底线,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确保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及时性和透明性。
(经济日报 记者:温济聪 责编:渠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