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5点击:933

敬畏是一种态度,人生在世,有诸多需要敬畏的东西,尤其是手握公权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心有所惧、行有所限。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干部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就是要求我们要秉持谦虚敬畏之心。
然而,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心里恰恰就缺少一颗“敬畏之心”。讲话不注重场合,不注重形象,口无遮拦,信口雌黄,什么话都敢说,结果在嘴巴上惹出了麻烦;工作中总错误地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自己努力获得的,导致自我的行为失范,私心过重,什么好处都想捞,什么东西都敢要,结果在物质利诱中败下阵来;服务群众意识淡薄,在群众面前高高在上,认为自古都是“民”讨好、巴结“官”。
领导干部一旦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偏差、产生了懈怠,对党的事业、对人民、对岗位缺少敬畏之心,则可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疏远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对为官者而言,常怀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常怀畏权之心,尽心为官不懈怠。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帮助一个人成就事业,也可以把一个人送进坟墓。一位哲人曾形象地作了一个比喻:“权力像座桥,桥下是座牢,官员悠悠桥上过,歪心邪步掉进牢。而安全过桥的秘诀是:慎行、慎微、慎权、慎独。”这就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就是要敬畏权力,慎待权力,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私利,只可以依法行使、正确使用,不可以随心所欲、滥用权力。否则,会误国祸民害己。领导干部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时刻想着身后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自觉养成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习惯,才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会认真做事,兢兢业业;才会尽职尽责、为国竭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永葆本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有此,才会受到百姓的拥戴和爱护。
常怀畏民之心,为民谋利不营私。道家讲:“头顶三尺有神灵”,为的是要人们常怀敬畏之心,坚守信仰。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现在一些干部热衷于搞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说到底,就是没有想到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而只想怎么“讨好”上级、怎么“显示”自己。
他们不是敬畏人民,而是敬官、敬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吏制,养成了“唯上是从”的恶习,其影响至今尚存。一些官员不是敬畏生养自己的百姓,而只敬畏掌握自己升迁去留的上级,挖空心思去曲意奉承,甚至不惜牺牲公众的利益,“量百姓之物力结上司之欢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敬畏,这是对权力的倾拜和盲从。敬畏人民,就要承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民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人民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人民的满意为第一标准,做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常思民生之艰难,常查百姓之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常怀畏纪之心,严于自律不乱为。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对党的事业缺少敬畏、对人民缺少敬畏、对法纪缺少敬畏,内心的“私”和“贪”便会有所滋生、有所抬头,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害。人到无欲品自高。
领导干部只有常怀畏纪之心,心中始终装着党的事业,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恪尽职守,才会不作秀、不作孽,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心存敬畏,理想之舟才不会倾覆在欲望的深渊。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一种在位一天、赶考一天的危机感。严把为官底线,坚守法纪红线,筑牢拒腐防线,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当官。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者,敬畏也,必须保持敬畏之心。“头上三尺有神明”,无论是对法度、对规则,还是对世人,对自我良心,都得有敬畏之心。领导干部唯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语,才会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格。(文/康程豪)